一、历史渊源
涌溪火青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年。据传,泾县涌溪村秀才刘金在弯头山发现一株“金银茶”,采其嫩芽炒制后进贡朝廷,由此开启了该茶的贡品历史。清代,与涌溪毗邻的黄田村朱氏家族改良徽州炒青工艺,通过揉捻、挤压形成独特的腰圆形茶坯,最终定型为“涌溪火青”的经典形态。当地口音中“烩”与“火”同音,加之产地涌溪,故得此名。
尽管其生产历史逾500年,但建国前夕一度濒临失传,直至1955年泾县恢复制作工艺。2011年,涌溪火青被列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;2010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茶文化与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。
二、产地环境
涌溪火青的核心产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东70公里的涌溪山一带,涵盖枫坑、盘坑、石井坑、湾头山等地。这里山高林密,谷深溪涌,年均气温15℃,年降水量1800毫米,常年云雾缭绕。土壤以黄棕壤为主,pH值5.5—6.5,富含有机质,为茶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。
尤其以丰坑的团结岩、盘坑的鸡爪坞、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,芽叶肥厚、内含物质丰富,奠定了涌溪火青的卓越基础。
三、品质特征
涌溪火青属绿茶中的珠茶类,其品质特点鲜明:
四、制作工艺
涌溪火青的制作工艺复杂,全程需20—22小时,至今仍以手工操作为主:
五、文化价值
涌溪火青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,更曾作为国礼走向世界。建国初期,周恩来总理将其赠予外国元首,并以“落水沉”形容其入水即沉的特点,彰显其品质之独特。
清代文人王巢林曾赋诗赞其“六腑皆芳芬”,《泾县志》亦记载其“宣州诸茶此绝伦”,足见其历史地位。如今,涌溪火青不仅是品饮佳茗,更成为徽茶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六、冲泡与品鉴
涌溪火青茶集历史、技艺与自然馈赠于一身,其形美、香郁、味醇的特质,不仅展现了中国绿茶的制作智慧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。作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,它提醒着现代人:一盏好茶,既是舌尖的享受,亦是文明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