湄潭县抄乐镇群丰村,别看地势偏远,却拥有欧标茶园3000亩,产出的茶叶走俏国际市场,香飘海外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欧标茶村”。
清明前后,茶山云雾缭绕,群丰村迎来一年最繁忙的季节——茶农采茶忙、茶商收茶欢。
群众因茶而富,乡村因茶而兴,这背后,是群丰村人的守与望。
群丰村3000亩欧标茶园航拍图。
85年前,浙大西迁学者在此播下茶种,教授文化课之余,还指导村民种植茶叶;新世纪之初,群丰村却因滥用农药导致茶树全军覆没,只能全部铲除。“砍茶树那天,老茶农抱着树桩哭。”72岁的陈昌云记忆犹新。
守,群丰村人守的是生态底线,是茶叶品质。
经历过铲树之痛的群丰村人,深知好生态环境和好品质茶叶的重要性。
2003年,村党支部带着村民二次创业,党员带头签下"生态军令状",从党员、群众代表中推荐选聘茶管家,对茶园日常管护进行监督,对滥用化肥农药零容忍。同时,通过“村党组织+股份经济合作社+公司+基地”的模式,与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。
“茶叶品质好,市场竞争力就足。”群丰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廖良峰说,我们村本就适合种茶,管护得当,村里产的茶叶很快成为当地交易市场的“俏货”,不少商贩直接上门收购。
村民在采摘茶青。
群丰村——远近闻名的“欧标茶村”。
望,群丰村人望的是国际市场,是产兴业旺。
“打造欧标茶园,做欧标茶”,一次村党组织召开的村民议事会上,不少群丰村人首次接触“欧标”。
欧标茶,得做400多项农残检测,意味着每一片叶子都得经过层层考验,确保没有农药残留、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。“反正就是茶的品质更好,能卖到欧洲去,我们当然支持。”茶农陈昌云说。
目标的制定,意味着对茶的品控提出更高要求。群丰村围绕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,扎实抓好“茶园统防统治、良种良育、有机专用肥、相关认证、企业(合作社)联基地”五个全覆盖,将茶叶质量安全的“口子”越扎越牢。
如今,群丰村的欧标茶园已成为数字茶园,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病虫害、土壤、气象等信息,实现了智能化可视化管理。
群丰村数字茶园实现了智能化可视化管理。
群丰村3000亩欧标茶园航拍图。
“有科技帮助,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更加科学,茶叶品质更好。”廖良峰说,科技赋能和前期扎实的生态基础,群丰村很快成为湄潭县欧标茶的核心产区。
如今,谈及茶园的效益,陈昌云掩饰不住喜悦,自己的15亩“欧标茶园”每年带来收入超10万元。
站在茶山眺望,白墙黛瓦的民居与苍翠茶海相映成趣。这个曾经因生态破坏付出惨痛代价的村庄,如今用科技赋能传统茶艺,借党建红引领生态绿,在绿水青山间蹚出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鲁毅 权若青 潘德玉
编辑 陈玉林
二审 陈毓钊
三审 马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