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茶香漫苏乡,农旅融合促振兴。近日,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“悠然见·茶香”主题调研活动,揭开了宜兴、溧阳、金坛三地茶乡振兴的密码——这些曾经深藏于山间的茶田,正通过不同维度的创新探索,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协奏曲。
产业转身:从矿区到茶旅融合样板
走进宜兴太华镇乾元村,竹海、茶山与白墙黛瓦的民宿相映成趣。这个20世纪八、90年代以煤矿、化工闻名的“宜兴首个亿元村”,如今已蜕变为农旅融合的生态标杆。“2008年起,我们关停污染企业,锚定‘生态立村、旅游兴村’战略,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。”乾元村党总支书记宗汉平介绍。通过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2024年,乾元村集体旅游收入达350万元,村民依托民宿、餐饮及茶叶销售增收超2000万元,绿色经济释放出强劲活力。
乾红茶文化休闲园
占地6200余亩的乾红茶文化休闲园是本地茶旅融合的生动案例。“茶二代”李镒嘉介绍说:“父母辈用‘农产品思维’卖茶,现在则用‘文旅思维’赋能茶业。游客不仅能品茶购茶,还能住茶宿、学茶艺、直播‘云游’茶山。”
数字赋能:当传统工艺遇见智能科技
溧阳天目湖畔的玉枝茶场,千亩茶海间藏着一座茶业“智慧大脑”。20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山,如今却因物联网技术焕发新生。“过去制茶靠经验,现在靠数据。”茶场负责人濮爱玉指着茶园中的物联网系统介绍。水肥光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,茶农可远程管理千亩茶园。
玉枝茶场
今年新增的选色机更将制茶标准化推向新高度——自动分拣鲜叶、剔除杂质,让茶叶品相提升。“科技不仅让种茶更精准,还让卖茶更高效。”濮爱玉感慨。这片曾经的荒山,正以数字化手段重塑传统茶业,科技与茶香的碰撞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。但科技并非完全取代匠心,在关键的温度控制环节,老师傅们依然凭借数十年经验守护着白茶特有的兰花香。这种“智能+人工”的混合模式,使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.8%,演绎着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完美和弦。
链条延伸:茶叶生命的N种可能
在金坛茅山茶海,茶叶早已突破杯盏的界限。茶味冰激凌在舌尖绽放清甜,茶多酚面膜诠释着美丽新定义,茶酵素饮料刷新着健康饮品认知。企业通过超临界萃取等技术,开发出涵盖食品、日化、保健三大领域的30余种产品。在茶叶生命科技馆,游客可以亲手制作茶糕点,见证一片叶子如何蝶变为产值提升的深加工产品。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,让每亩茶园的效益产生了几何级增长。
2024年,茅山茶海总经理尹娟受邀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“国际茶日”活动,向世界分享中国生态茶园经验。从一杯茶到一条产业链,他们正用跨界思维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。
从绿色转型的“亿元村”,到科技赋能的智慧茶园,再到老茶企的跨界创新,江苏正以茶为媒,探索出一条生态、科技、文化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。(苏轩)